您所在的位置: 首頁> 頭條快遞

                                                姚謙:在藝術收藏中“閱讀”更廣闊的世界

                                                頭條快遞 頭條快遞 2021-03-26 08:47

                                                原創 愛收藏的 iWeekly周末畫報
                                                姚謙有三重身份:創作人、音樂產業管理者和當代藝術收藏家;一以貫之的是誠實,既是指面對他者的態度,更關乎自己的內心。近年來他音樂創作減少,以更多元的方式與藝術發生關聯,并在《一個人的收藏》與《品味》中分享歷程、感受與見解。他認為收藏藝術應該發乎興趣、有感于中,更是一種持續的習慣和生活方式;日常生活中,他以通感之道“閱讀”藝術,于反復靜觀中產生多元對話可能,不斷抵達審美新境界。
                                                收藏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姚謙涉足收藏在1996年,第一件藏品出自臺灣人類學者兼畫家劉其偉之手;后者曾前往非洲旅行考察,其間創作了一系列寫生作品,包括當地景觀、原住民和動物。姚謙在當年的臺北蘇富比拍賣會上以兩萬元人民幣的價格購得該系列的《斑馬》。這是他藝術收藏的第一步,之后路線漸漸明朗:側重年輕的華人藝術家,獨具慧眼地早早地發現了劉小東、劉野等當代藝術家,也對徐悲鴻、常玉等大師之作有濃厚興趣;此后轉向當代藝術尤其歐洲印象派。收藏隨歲月而豐盈,眾多作品掛在家中書房,每日景觀已成習慣,這是他欣賞藝術的典型方式——既抵抗市場炒作,也為陽春白雪祛魅,真正讓藝術回歸到日常。姚謙對藝術收藏的出發點在于“閱讀”更廣闊的世界——他在不同論壇、活動講演中使用“閱讀”這個詞,將其擴展解讀為自身藝術收藏和鑒賞的核心,正如瑪麗埃尓-馬瑟在《閱讀:存在的風格》所做的建構,他以此演繹一個創作人和讀書人最本真的生活理念,其中包含了求知欲、對文字的執念和互動等多重意味,但首先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就像文學或旅行,藝術收藏也是閱讀世界的一個方法。我以前充滿好奇,就透過藝術一點點擴展內心世界的版圖……”
                                                當然收藏對他而言也意味著當前生命周期的轉向——近年他較少創作音樂,一來對當前數字音樂環境有所洞察,面對商業壓力努力保持誠實創作的底限;二來在嘗試生活可能:“工作或者理想固然難以割舍,但50歲之后我決定放下很多東西,把時間主權拿回來,去閱讀、旅行和藝術品的搜集,做一些我想做的?!?/span>姚謙的收藏之旅以按圖索驥的方式展開,要不要收一件作品,會先去搜尋創作者的資料,了解他(她)生活的時代和環境,甚至考慮去創作地旅行,在激活更大的興趣之后才去收藏。漸漸的,他以收藏打造出屬于自身的美術史體系,并生發出獨家之見。今年因為疫情關系,他在網上拍了幾件小作品,包括兩位歐洲女藝術家的印象派畫作,“意外地發現一些美術史上的性別差異,印象派整體有點男性主義,但女印象派藝術家的創作在細節上有動人的情感力量?!?/span>
                                                具有打動內在的力量以及作為力量生發源的核心精神,正是姚謙收藏作品的標準之一,另外一個則指向潛力股:“比如我認識一些年輕當代藝術家,從他剛離開學校一直到成長、成名,跟隨對方每次進展和變化,一起感受閱讀這個世界?!钡珰w根結底,藝術品吸引他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跟生命對應的可能性”。這關乎姚謙對于藝術本質的理解,不管何種方式的藝術殊途同歸,都發源并喚醒生命體驗。2017年,他攜手他們在島嶼寫作系列紀錄片《逍遙游·余光中》執行導演徐浩軒、音樂人陳粒等拍了紀錄片《一個人的收藏》,打通繪畫、音樂、文學的壁壘,既呈現當下收藏業態,更旨在收藏的本體論,探究多樣化的藝術如何與人的生活體驗相互生成。
                                                關于這一點,他自己現身說法,說起和音樂的緣分即源自童年經驗,記憶云煙飄至55年前:“在我讀幼兒園階段,做裁縫師傅的母親,在夜晚工作時習慣放黑膠唱片,用爸爸自己組裝的音響,有時兩三張黑膠唱片輪流放,都是流行音樂……這多少跟我后來的工作有點關系?!蓖昊蛟S也深層影響了他后來的創作觀:“創作音樂,當然要有大量閱讀和寫作才華,但只有擁有體驗,才能轉化素材去書寫,否則很容易掉入無病呻吟或者故作姿態?!?/span>
                                                和自己的內心對話姚謙追憶往事時有一種普魯斯特的細節感,他繼而說起自己最喜歡的兩個家居空間:“一個是客廳圓的餐桌一旁,因為是一樓,外面有個院子,雖然不大,但到季節就有該開的花,我喜歡在這個餐桌旁看書;到晚上就回到樓上書房,一面是落地窗,另外一墻是畫,我把窗簾拉上就坐在那里看畫……”對他來說,這種欣賞畫的方式是一種生命的靜觀,也是和自己內心的對話。但如果有客人來訪,他也很樂意開展另一番分享和對話,講述藏品故事和收藏過程,每張畫背后自己的“閱讀”——迄今為止,他最喜歡的作品還是常玉那個小尺寸的畫作:“目前記錄中常玉作品中最小的一張油畫,畫的是菊花。我收藏的第二年就買了,當時也不貴,一直都跟著我,放在房間里?!甭?,他也會分享對藝術本質的理解:“藝術應該有啟發和療愈性,讓你自己有更開闊的思維本身也是療愈;另外生命在世界上本身就是孤獨的,透過藝術可以知道‘吾道不孤’。在感知和理性上,我覺得這是藝術的任務?!?/span>
                                                更多時候,當他獨自面對琳瑯的藏品,是在和創作者和作品交流:“藝術本身就是對生命的觀照,好的作品值得反復再三去欣賞,越看越有感受,逐漸對應到作者想給你的東西,甚至產生屬于你自己的感應?!彼?,他反對將藝術品丟進倉庫的炒客行為,認為藝術品就應該放在日常生活空間內,讓對話每天都在私有時間不間斷發生。
                                                回到這個角度,姚謙再一直強調,藝術收藏和文學閱讀、旅行一樣,是自己“消磨生命”的方式。他已然在《一個人的收藏》中呈現了眾多現象,表達了精辟見解,但還是不吝對試圖入門的藏家給出寶貴建議:“收藏不能一時興起,也不是要給自己增添一張名片或加一個頭銜,更應該是一個與自己內在的對話。因此,當你收作品的時候,一定要思考:愿不愿意來來回回一直去閱讀它,如果你覺得是,那這個作品就值得你收藏?!?/span>
                                                對于藝術市場逐利的投資行為,他有著理性的觀察和判斷:“藝術收藏絕對不是為了累積財富,其實從藝術投資中獲利的很少,而在精神思想上獲利的,那倒是真的有?!彼偸钦佌佁嵝研碌氖詹卣咭肭宄康氖鞘裁?,而不管如何,他自己的“目的”已經達到——在忠于自我的旅途中,廣闊世界的大門正通過藝術品一扇扇次第打開。
                                                監制—Carrie Cao
                                                編輯—Giselle
                                                撰文—Lewis
                                                攝影—Rosen Chang
                                                妝發—kazuki Ichinose
                                                拍攝助理—Mor Tseng
                                                原標題:《姚謙:在藝術收藏中“閱讀”更廣闊的世界》

                                                相關推薦